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0-12-15 10:14:35??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无论从自然界的存续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是人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肯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关联,将伦理关怀的对象延伸到自然界,使人在尊重自然界价值的基础上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目标。 人与自然界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和自然界是两种不同的存在物,但二者之间并非绝对的对立。人的存在依赖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首要前提是物质资料的获取,而供人类使用的物质资料的直接来源是自然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通过理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人能够让自然界成为“人化自然”,但自然界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发展规律。人类的理性能力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才能取得符合人类需求的结果。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前提,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在马克思的哲学视域中,人的本真状态不是原始的无为状态,也不是遮蔽了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社会形态,而是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由人联合体。 劳动是人与自然界统一的实现形式。通过劳动,人与自然界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实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共生关系。物质生产活动是劳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始终从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来探索人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物质变换是基于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只有双方关系稳定,物质变换才能顺利进行,反之,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顺利进行也确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